认清“营销噱头” 防范研学安全风险

时间:2025-09-19 来源:中国教育报 责编:陈玮 编辑:梁芷璇

分享到

近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广大消费者在选择研学旅行服务时,要选择有资质的研学机构,严防研学安全风险,提防营销宣传陷阱。

研学旅行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,能让学生开阔眼界、增长见闻。近年来,各类研学活动异常火热,但存在的乱象也不得不让人警惕。例如,一些自称有“自然疗愈”功能的研学项目招揽生源,开展研学旅行活动,但自身并无相应资质,也无法保障服务质量。未成年人如果参与此类研学项目,人身安全将面临风险。因此,对于一些市场化的研学旅行活动,要警惕其“营销噱头”,不能被其“牵着走”。

选择什么样的研学机构,考验着家长的判断能力。随着研学市场的火热,不少研学机构打出各种诱人的广告吸引生源。“高端研学”“专家授课”等宣传乍一看很吸引人,但很可能是研学机构的营销话术。家长如果缺乏基本的识别能力,就会掉入其设计的陷阱。对此,教育、文旅、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,提醒家长从研学资质、安全保障、人员配置、课程设置、质量评价等方面,对研学机构进行全方位的科学审视。例如,资质是保障孩子安全与体验的第一道“防护网”。家长首先要注意查验研学机构是否具备营业执照、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等资质,并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查询机构注册信息、经营异常情况等,进一步核验机构资质真伪。

有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的研学市场已经达到千亿级别规模,不仅国内线路升温,海外研学线路也受到热捧。然而,从成立时间来看,提供研学旅行服务的企业有近半数成立于1至5年内,市场复杂状况可想而知。为了规范研学市场发展,文化和旅游部曾出台《研学旅游服务要求》《出境研学旅游服务要求》《研学旅游课程与线路设计指南》等多个行业标准。然而,现实情况是,仍然有一些资质不全的机构在开展研学旅行业务,滋生虚假宣传等行业乱象。同时,研学旅游指导师的配备质量参差不齐,暗藏种种隐患。

对于研学旅行市场中的乱象,当务之急是加大资质审核与监管的力度。对不符合举办资格、课程设置不过关、人员配置和资源保障不到位、安全条件不合格的,一律禁止其进入研学市场。对违规举办研学、研学管理不规范、存在不安全研学等行为的,要从严查处惩戒。当地政府可以通过“黑白名单”公示制度等,及时公开研学机构信息,督促其规范发展。

完善动态监督,严把研学旅行质量关。保障研学旅行的质量,不能仅停留在源头端的资质审核环节,还需构建覆盖“行前—行中—行后”的全链条动态监管体系,为每一次研学旅行的安全上一把“保险锁”。从现实情况来看,研学旅行涉及主体多元、环节复杂,涵盖资质合规性、交通住宿的安全性、课程设计的合理性、餐饮卫生的达标度等多个维度,单一部门难以实现全面监管。这就要求在顶层设计层面打破部门壁垒,建立由市场监管、教育、文旅、交通、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,明确各部门在监管链条中的职责边界。例如,教育部门侧重课程内容与学校组织的合规性审核,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研学机构的经营资质与服务质量监管,文旅部门统筹目的地资源的安全性与适宜性评估,交通部门负责出行交通工具的安全把关。通过跨部门信息共享、联合执法,形成“1+1>2”的治理合力,避免监管盲区与责任推诿。

研学旅行是“研”与“学”的深度融合,而非商业营销噱头的堆砌。要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,既需要监管部门以更严的资质审核、更全的动态监督、更清晰的行业标准筑牢“防护网”,也需要家长提升甄别能力,理性避开宣传陷阱。研学旅行机构自身则应认清形势,着眼长远,用心经营助力青少年成长的“第二课堂”,让研学服务朝着规范、优质、有序的方向稳步前行。(作者系教育工作者 许朝军​)

责编:陈玮 编辑:梁芷璇

来源:中国教育报

湖南教育新闻
《湖南教育新闻》栏目简介

《湖南教育新闻》栏目简介

查看详情
国防教育频道
国防教育频道简介

国防教育频道简介

查看详情
湖南招考
直播预告!“湘就业”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!

直播预告!“湘就业”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!

查看详情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简介

“我是接班人”网络大课堂简介

查看详情
奋斗青春号
奋斗青春号

奋斗青春号

查看详情
友情链接